近日在讨论行业环境,由于靠前的企业均出现保平或局部业务下滑的迹象,因此大部分的人认为现在是行业寒冬时节,而我却认为是转型的节点时期已经到来。
我觉得大家认为是寒冬,一是从企业及行业自身现阶段的短期环境来看的,而没有从产业和市场的高度来看待行业的中长期发展,这是对行业发展认识的低劣表现;二是不排除职业经理人可以借寒冬而在董事会或管理层得到更多的谅解,可以让他们在老板面前把这个所谓寒冬的故事讲的更深刻,可以将业绩不利的责任向外推卸;三是既然说是寒冬了,那么寒冬一过马上就是春天到来,这是自然规律,因此我们不要怕——只要能坚持住,春天自然就会来到,那时万物复苏百花盛开,我们的日子就好过了。
可事实却并非如此,并且这毕竟只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
行业是一个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与更替的体系,虽然行业有更替,但只有破产的企业,没有破产的行业这句话无疑是真理性的。就行业这个概念来说,根本就不存在所谓寒冬不寒冬的说法或特征。因此,时下涂料行业的发展并非进入了什么寒冬时节,而只是不少本土涂料企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在发展上进入了寒冬时节罢了。我们可以看到,在对比涂料行业发展更成熟的行业里,主流企业仍然可以获得高增长,以及隔个三五载便会涌现出新的商机——比如新产品、新业务与带着全新商业模式的新兴企业,为什么我们就做不到呢?并且我们做不到也就算了,可为什么还要把责任向外推给行业说什么行业处于寒冬呢?如果行业寒冬让那些靠前的大企业都感到难受的话,那么众多的小企业又是怎么活着的?
不可否认,近年来受国家政策调控的影响,整个建材行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暂时性影响,但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一是难道国家不出台调控政策,行业的发展环境就一定会变得更好吗?我看不一定;二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我反倒认为调控政策的出台,对于行业环境的清理净化和优胜劣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规模性企业和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来说,应当是利好;三是调控政策的出台,对于刚性需求并不会造成什么影响,相反还是一种促动,而对于投机者来说,也不会造成什么太大的影响,因为他们手上有钱,当下的环境他们始终会认为买房子相比存银行收益高高,相比买股票则价值风险可控。
但实际情况是,为何调控对我们并非利好呢?为何我们的业绩增长越来越缓慢,甚至于在今年上半年本土老大们纷纷出现保平甚至下滑的态势呢?这根本就并非什么行业寒冬环境所能解释的通,关键还是在于我们自身出了问题。
业绩增长的下滑与乏力趋势,对于本土涂料企业来说早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但趋势毕竟是趋势,对于我们这些更关注现实的人来说,根本不能明白趋势,也不会去真正的关注它,哪怕是趋势逐渐的成为现实。因为不去探求行业的发展或者错判了行业形势,而往往只是关注企业自身,这让我们养成了缺乏高度与远见的思维,导致我们总是在不设身处地的考虑行业发展的前提下来制订所处企业的行为——相较行业的发展,我们企业的发展往往都是落后而被动的。
造成增长不利的具体原因,总的来说是在不考虑行业发展实际之前提下导致的,也就是说企业的发展思路与行业的发展不相匹配,一是主营业务本身的需求放缓或下降;二是业务(或商业)模式的滞后;三是新业务新模式的推广不利;四是员工与企业的不相匹配。我认为这四点才是问题的关键,我说行业处在转型的节点时期,实际上就是说身处行业的企业们,已经到了必须要在上述四点上进行变革提高的时候了。
主营业务都集中在日薄西山、同质化到裸体的木器漆领域,陈旧的区域扁平化渠道推广模式之价值已经发挥到极限,新业务新模式的推广频频误入歧途有术无道,上游技术突破近乎奢侈中的奢侈,品牌建设的盲目、乏力与始终不得要领,企业战略的无视或短视,试想在这样的态势下,我们又何德何能去谈持续的增长,以及高投入高增长呢?
因此,所谓行业寒冬的说法是不成立的,行业也不存在什么所谓寒冬的特征。确切的说,涂料行业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转型的关键时期,转型的需求已经累积成熟,但我们中绝大多数企业却没有感知到或者没有快速的跟上。这种转型的需求不是由涂料企业来引发的,也不是涂料行业,而是整个产业的发展(市场需求)所决定的。
做企业不进则退,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所谓的寒冬时节。 |